据新华社合肥8月21日电 记者21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了解到,以该院智能所为首席单位的科技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应用纳米技术去除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基础研究”取得成果,这套包括新型纳米材料及配套处理程序的技术对控制饮用水源砷、氟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现场使用,为改善当地农民饮用水质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饮用水处理上使用纳米材料及其处理程序。
据了解,常规饮用水处理方式下,部分重金属等微污染物会有明显残留,长期饮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处理是饮用水安全领域最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
负责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智能所刘锦淮研究员介绍,富有活力的纳米材料具备常规材料无法比拟的高吸附效率等优势,为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科研人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伍什家镇兴旺庄村建立了纳米技术去除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示范基地。
兴旺庄村的饮用水主要来自于地下水,水质非常恶劣,砷超出国家标准(10ppb)10倍以上,氟离子含量接近国标限值(1.0ppm)的3倍。另外,水呈淡黄色并有微臭味,一些具危害性的有机物含量非常高。
经过近一年努力,科研人员在兴旺庄村实现了对饮用水中的砷、氟以及有机物的有效去除,经过处理的饮用水已经基本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当地各族老百姓终于能喝上安全的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