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宁波6月24日电(郑黎黄瑞鹏)颇为业界关注的浙江省象山县“小白礁1号”清代沉船遗址考古发掘活动于24日正式启动。考古队员经过一天发掘,出水2件青花碗,在沉船遗址西侧发现梅园石并对其周边附着的泥沙进行清理,为明天梅园石的提取、起吊、出水做准备。
据“小白礁1号”沉船水下考古队队长林国聪介绍,今天水下考古队员全天共下水12人次,总潜水时间490分钟,主要对沉船遗址南部和中部进行水下测绘、录像、拍照和文物提取,出水2件青花碗,并在工作船现场对出水文物进行清洗、清理、浸泡脱盐等初步保护。考古队员还在沉船遗址西侧清理梅园石周边的泥沙,为明天梅园石的提取、起吊、出水做准备。林国聪指出,按照工作进度,预计本次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将于7月上旬结束。
据了解,“小白礁1号”沉船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渔山列岛海域,于2008年发现。此沉船是一艘以龙骨和肋骨为主要纵横构架的尖(圆)底木质中等规模商贸海船,约下沉于清朝道光年间。沉船船体残长约20.35米,残宽约7.85米,沉船遗址位于水下24米处海域。
经考古人员前期发掘,此船主要运输宁波本地特产的梅园石为主,兼运青花瓷器等商品。此前已采集出水了500多件器物,包括瓷器、陶器、碗、罐、各式铜钱、银币、印章等具有较高科研和展示价值的文物。
林国聪还表示,此次考古在国内首次布设了水上-水下监控指挥系统,并将根据声呐原理操作的短基线运用于水下考古实践中,实现了考古队员在水上对水下工作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动,既保证了安全又提高了效率。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说,“小白礁1号”沉船遗址拟分为2012年和2013年两个年度实施发掘。其中,2012年主要完成船载文物发掘,2013年将完成古船船体发掘工作。发掘工作完成后,将对古船进行修复并展示。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说,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沿海有众多水下考古遗迹,“小白礁1号”沉船为探索清代晚期中外贸易史、近代海外交通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小白礁1号”沉船的考古发掘也进一步佐证了宁波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港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