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学期”
年复一年的暑期补习班今年在一些地方达到疯狂的地步: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参加各种补习班,极端天气挡不住家长送孩子上补习班的步伐,补习班相对集中的地区暑期形成交通堵塞……
暑假为何成了比平时更忙更累的“第三学期”?
暴雨挡不住“奥数”
北京一位刘姓家长告诉记者,7月21日北京普降大暴雨,当晚她的儿子在家人陪护下冒雨赶往奥数班学习。到了班上一看:全班20多个孩子,居然没一个迟到。不少家长感慨万千:这样恶劣的天气都挡不住“奥数班”,孩子的暑期生活可想而知。
今年夏季以来,面对各种极端恶劣天气,暑期补习班依然如“魅影”般与孩子如影随形。
杭州某中学新初一的班主任对新生家访时感到震惊,留在本地过暑假的全班28名学生百分之百参加补课,不少孩子是“补习班和家教两头跑”,整个暑期全部填满。
又比如在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的合肥市,教育部门已发出通知,重申禁止学校擅自在高温期间补课,但仍有众多校外提高班、辅导班、兴趣班“围绕”着孩子们。合肥市少年宫教育活动部主任万启兵说,今年暑假增加了近1000人次的小学员,“天气热,孩子忙,家长天天来陪‘烤。 记者调查中还发现,在一些地方补习班“变身”为兴趣班,已波及低龄儿童。
“周一至周五上幼儿园暑托班,学写字、图画、数学、英语、唱歌、舞蹈;周六上午上儿童游泳班,下午‘一对一’钢琴家教上门辅导;周日上午上钢琴班大课,下午是英语口语提高班。”5岁的上海女孩林茵茵正在度过她出生以来“最忙碌的暑期”。
暑期变成“第三学期”
把暑期当做孩子的“第三学期”,是一段时间以来过度强调应试教育的产物。今年以来,部分城市教育部门已陆续叫停中小学校及幼儿园举办各类假期收费补课或培训。但行政指令显然阻止不了名目繁多的暑期校外补课活动。
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合肥等地的教育培训机构询价时发现,暑期补课班已进入“千元时代”。
普通的补课项目,每课时收费一般能控制在100元以下,但暑假期间课程累计天数较多、课时较长,凡是家长掏钱为孩子补课,一次花费基本都在1000元以上。
在京沪穗等大城市,还出现了一些“贵族班”和“圆桌小班”,鼓吹VIP式奢华教学,个别课程单次要价突破1000元。个别培训机构一次性收费动辄千元,最多可达上万元。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暑期在北京上演了现实版的补习班“围城”,令交警都无可奈何。暑假伊始,北京西三环新兴桥北向南的辅路上排起巨型“车阵”,特别是在周末,沿街培训机构外里三层外三层停满了前来“陪读”的私家车。因补课引发的暑期行车难、停车难成了大城市里的一种怪现象。
背后是扭曲的社会心理
“把暑假还给孩子”的呼声,已是老生常谈,但一联系到“择校热”“状元热”等现实情况,家长、孩子乃至一些教师也都十分无奈。
专家指出,暑假变成“第三学期”,归根结底是受了近年来社会上一浪高过一浪的所谓“成功学”、虚荣心的影响。这种扭曲的社会心理,折射到了教育领域,最终制造出变味的暑假。
全国特级语文教师、教育专家于漪认为,而今教育领域的一些怪现象,实质上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共同推波助澜的结果。有的问题,单靠教育手段已无法完全调节和解决,需唤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忧患意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唯分数论”和应试升学的“指挥棒”不松动,很难为孩子的暑假减负。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家长往往怀着从众心理、盲目攀比,生怕孩子落于人后,心甘情愿送孩子走进补习“围城”。殊不知压抑了孩子自然纯真的天性,可能导致孩子丧失“自主人格”,孩子成年后会依然沉浸在被动应试的扭曲心理中,危害不可小觑。(据新华社上海8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