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高考发榜和大学新生开学在即,“升学酒”在遵义各地泛滥开来。据称,碍于“禁酒令”,今年的“升学酒”出现了异地操办现象,近日有越演越烈之势。
昨天,遵义市红花岗区一名王姓市民,在汇川区的一家酒店内包下数间包房,为刚考上省内一所二类院校的儿子操办“升学酒”。“没办法,在红花岗区境内办席容易被抓到,只好借汇川的地盘了。”他对前来赴宴的亲友们说。
事实上,这种“异地操办”酒席的现象,是遵义市各地密集发布“禁酒令”后的产物,办酒者目的在于逃避户籍、工作所在地的查处。而“异地操办”在眼下的“升学酒”热浪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家住在城里,酒席却在乡下的农家乐,还根据客人的身份,安排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湄潭县一位市民说,自从高考分数公布,他就不断地吃“升学酒”,有时一个星期要去三、四个地方。
遵义城区一家以承办酒席为主的酒店老板承认,各地“禁酒令”实际上帮他拓展了区外市场。“来得最远的酒席,是绥阳县一场宴席,有20多桌。”他说,后来他打听得知,这家人孩子高考成绩并不理想。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异地操办的“升学酒”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城镇,农村相对较少。“家门口办,村里面盯着;到外面办,办酒成本高,吃酒的人还要花一大笔路费,很不划算。”绥阳县蒲场镇一位村民说,往年这个时候,整个镇子都在说“升学酒”,今年却很少听说有人办酒。(记者 黄黔华)
【延伸阅读】
酒席治理 难在“人情”上
在绥阳县工作的陈先生,今年暑假最早接到的两个酒席邀请,就是“升学酒”。“这让我很犯难。”他说,去吧,县里有“吃违规酒也算违规,也要处理”的规定;不去,又怕得罪朋友。
据介绍,权衡许久,他和几个朋友商量后决定都不去了,并向邀请者说明了原因。但最后原本说不去的几个朋友,后来都悄悄地去了,理由是“规定是规定,人情是人情”。
遵义市纪检监察部门一位人士表示,滥办酒席现象之所以反复、屡治屡犯,其根本原因并非机制和力度问题,而是难在情面上。他说,在面对制度、人情碰撞的时候,多数人选择后者也是情有可原。
该人士表示,就违规酒席治理方面,除继续执行现有规定外,还建议加重对违规者的惩处力度,并给主动拒绝者适当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