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简介

 

    深藏于苗岭腹地清水江畔的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侗族村寨,这里有神奇壮观的古建筑,有歌功叙事的石碑群,这里的民居都有财门艺路,这里的雕刻个个巧夺天工,它以多姿多彩的树文化,别具一格的水文化,历史悠久的石文化,气势雄伟的宗祠文化最为迷人,走进三门塘,仿佛走进一本古老的历史画册。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在这古老偏僻的山乡缠叠,回味无穷。
   

    三门塘位于天柱县东南面,距县城四十公里。由三门塘、三门溪、乌岩溪和喇赖寨等四个自然寨构成一个行政村。全村350多户,1500多人。三门塘三面环水,溪流纵横,村民自古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关于三门的来历有两种说法,都与水有关,其中一种是寨内原有东、南、西三座寨门,因此叫做三门塘;另一种是寨中人口最多的王姓先人从祖籍湖南黔阳三门潭溯江打渔而上,定居于此,因潭与塘谐音,讹为三门塘。清水江在三门塘境内长3.5公里。三门塘扼守着内外三江进出口,为清水江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重要的一个物资集散地,大宗木材、药材、桐油等山货从这里运往湖南、湖北等地,并将陶瓷、棉纱、铁器、食盐等货物运回苗岭附近,三门塘地处清水江下游,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宜于摆渡,至今尚存谢家码头、吴家码头、王家码头、刘家码头等五座古码头。由于现在交通发达,加之建筑用材的革新,三门塘江面上,排虽有,但不如过去多;船仍在,不如以前密,唯有无声的码头见证着昔日的辉煌。
   

    三门塘的桥多达百余座,堪称桥梁博物馆,因地势地形而应,在跨度大的地方建有石拱桥,跨度小的地方建石板桥;石拱桥如今还有六座,石板桥还存十座;大半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石板桥都以青石铺架,既长又宽是其特色,一般一块石板长两三米,最长可达五六米。三门塘石桥多,一是由于取石方便,二是因为石桥不会腐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村寨建于何地、规模多大通常是由泉井位置,数量多少、流量大小看到、得出,三门塘现在还有泉井十多眼。据说,三门塘一度曾有传统的妇女组织,称观音会。经常组织村中已婚妇女义务开展一些公益活动;主要是修建泉井及通往泉井的卵石路。在几眼古井附近立有高大石碑,详述修建经过及捐资情况,迄今保存完好。
   

    三门塘自古盛产林木,史称苗河的清水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三门塘,水运十分便利。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年,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三门塘曾为木材集散地,为造就多姿多彩的树文化奠定了基础。三门塘天然树种主要有杉木、楠木、樟木、松木等二十余种。村头寨尾名木古树举目皆是,其中68株保寨树已被村里逐一编号,挂牌保护。三门塘曾是采购“皇木”、“苗树”的重要基地之一,清代至民国,各路外地木商结帮联袂,纷至沓来,征购伐木;为接待各路木商,三门塘建有二十多家木行,各家木行除为外地木商采购、扎排、放排外,还为其提供食宿方便。各方制有特殊“斧”记,凭记经营木业;仍清晰可见“同兴”、“德大”、“顺德”等数十种“斧”记痕迹,不失为三门塘多姿多彩的树文化的珍贵记录。
   

    在三门塘村,不管天晴下雨都踩不着泥巴,村里内外的道路都用青石铺蔓,或用卵石镶嵌,有的一直修到半山腰,石板路整齐划一,光可鉴人,忠实的记载了三门塘的历史沧桑,似水流年。许多石板路旁建有粗犷石栏,安置长条石凳,经历数百春秋,依然完好无损,卵石路以大小相当的鹅卵石精心相铺,各种吉祥图案,有铜钱纹、太极纹,特别还有众多的鱼骨纹,鱼骨纹又称人字纹,寨老们认为,鱼、余同音,即母鱼多子,繁殖迅速,是兴旺发达的象征。
   

    三门塘的民居从外形看,有两大类,吊脚楼与四合院,四合院当地人称印子屋,多为经营木行发财的大户人家所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原有五十多栋,现存二十八栋。四合院的木雕、石雕和彩塑、彩绘极为讲究,内容以龙凤、麒麟、八仙及福禄寿喜之类吉祥图案居多,门窗装修也很有特点,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大门上宽下窄,房门上窄下宽,认为这样便于财喜进屋,利于产妇分离,大门连楹外侧佯刻乾坤两卦,内做水牛角状,以为如此福寿康宁,安然无恙,大门门槛 得来,出不去,可保富贵常驻。这些建筑既有侗文化的特点,又有汉文化的风格,是侗汉文化交融在建筑文化上的具体体现。
   

    三门塘原有二十四姓,今存十九姓,其中,以王、刘、吴三姓人口居多,王、刘两姓建有祠堂,迄今基本完好。王氏祠堂称太原祠,始建于乾隆年间,毁坏于咸同兵火,光绪三十四年初建,由戏楼,大堂及风火三墙构成封闭式四合院,正门牌楼式砖墙,其上浮雕二龙抢宝、八仙过海等图案。牌楼上部浮雕九棵大白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王氏村民自称其祖原为太原琅琊望族,故将宗祠命名为太原祠。刘氏宗祠也是始建于乾隆年间,乾隆盛世,大兴土木,遗族多多。据文献记载,历史沿革为三门塘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民国三年,曾在王天培部当过军需官的三门塘人王泽寰卸甲归田,回到故乡,由他设计,对刘氏宗祠正面牌楼式三门及两侧风火式三墙做过一次大规模装修,模仿西式建筑,形成中西合璧,充分体现了文化较高的三门塘人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三门塘的碑刻有三大特点,数量多,体量大,保存完好;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各种古代碑碣三百余通,主要为设渡碑、造船碑,架桥碑、铺路碑、建庙碑、掘井碑、办学碑、修墓碑等等,一个占地仅八平方公里的少数民族村寨竟拥有数量如此之多的古碑,这在贵州绝无仅有,在全国也罕见。三门塘的古碑全以青石刻成,体量普遍硕大,其中最大的一通高4.2米,宽1.53米,厚0.09米,人称清江一绝,大量碑石用木排、竹排从三十多公里外的锦屏卦治水运而来,然后人工搬运上岸,精雕细刻成碑,所谓工艺不计其数,三门塘人对碑极为崇敬,屡有以鸡鱼之属祭碑者,村民素有保护古碑的传统,许多古碑被集中安置在一起,或建石龛,或修碑亭,妥为保护。若干古碑或与古树,或与古桥,或与古井,或与古道,或与古塘,或与古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构成一道既庄严凝重,又生机勃勃的侗乡风景线。作为石文化的精华,三门塘的古碑堪称一幅卷帙浩繁的石头书。凭栏观渔火,倚窗赏江月,举杯邀宾朋,米酒胜茅台,席尽人不散,侗歌留仙姑,昨日声可寻,石碑传千秋。三门塘这个被文物专家美誉为明清时期的小上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一个猜不透的谜。明清时期,有人寄信到三门塘,只需在信封上写明苗河三门塘某某某收,就会准确无误的寄到,三门塘的怕痒树、女儿井,刘氏宗祠牌楼上的几十组字母及离奇的彩绘时钟,王氏宗祠牌楼上的大白菜雕塑等等,至今仍是不解之谜。令四海游客流连忘返,令文人墨客追思遐想。

    三门塘这个清水江畔的侗族村寨,将历史与现在,自然与人文,侗文化与汉文化结合得如此完美,形成了它独特的醉人魅力,三门塘是北侗民族呈现给世人的一部经典之作。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穆文碧

更多关于 的新闻

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
天柱县抱塘村简介
天柱县抱塘村
天柱县石洞镇槐寨村简介
天柱县石洞镇槐寨村
天柱县新舟村简介
天柱县新舟村
天柱县“群英药店”向环卫工人送“解暑药”
天柱降水较同期少九成 人工增雨逢甘霖
天柱水洞小学300名师生喝上甘泉水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