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馆 花钱最少好评不少
世博会开幕的脚步渐近。4月2日,本报记者有机会进入世博园区,一睹各参展场馆在准备试运营冲刺阶段中露出的风采。
世博园区 各展馆布展忙
由于此时已是世博会试运营最后的冲刺阶段,在各个入园门口,都有安保人员仔细地检查着进出园区车辆。在整个世博园区,这样的出入口共有7个。
从黄浦江白莲泾入口进入世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轴四馆”的中国国家馆,身披“中国红”的斗拱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从外形上看,国家馆展示出来的气势和规模已日趋接近效果图。不过四周谢绝入内围栏提示我们,里面正在加紧进行布展,内容依然保密,一切要等到5月1日才带给人们解开最后的谜底。
作为永久性建筑保存“一轴”,指的是世博轴。它的作用是上海世博会的主入口和主轴线,地下地上各两层,半敞开式建筑,也是世博园区最大的单体项目。
漫游在世博轴这条贯穿在整个世博园区的平台上,随处可以看到工人忙碌的身影,运输材料的车辆穿梭在场馆之间。
如果站在世博轴的长廊上,手里只要一本世博园区的建筑地图,单凭形态各异的展馆外形,就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各个国家馆的具体位置。宛如蚕茧的日本馆、布满韩文符号的韩国馆、民间剪纸艺术为造型的波兰馆、像一艘悬于空中的“月亮船”沙特馆;有“种子圣殿”之称的英国馆……
贵州馆 凸显贵州元素
围绕在中国国家馆四周的,便是大陆省市区馆区。每个省市区在这里,都有600平方米的展示平台。
一走进贵州馆,出现在眼前的便是风雨桥、鼓楼、苗寨、银饰和山水瀑布这些独特的贵州元素组成的建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准备走进这座充满神秘魅力的展厅,正在忙着指挥工人施工的贵州馆副馆长张剑迎了出来。张剑说,贵州馆目前已经进入最后布展和设备调试阶段,预计4月15日左右可以正式完工。
“在全国省市区馆中,我们的总投资最少,只有1300万元,但我们的展馆却赢得了不少好评。”张剑一边跟我们说起省钱比创意的奥秘,一边带着我们走上贵州馆的二楼。
据张剑介绍,贵州馆建材所用到的木材和石料,全都从黔东南、贵阳等地采集,多达300多立方。而贵州馆的施工人员,也全是到当地各村寨寻找来的民间工匠。
这时,一位正在木头上雕刻的木工引起我们的注意,走进一看,“贵州”两个大字从他的刀下呼之欲出。
“能有机会在这样的场合亮出自己手艺,心里说不出的激动。”这位木工说,他叫杨通琪,来自黎平县一个叫高进村的侗寨。
一个多月以前,经过层层挑选,最终杨通琪和另外13木工被幸运地选到世博园,完成贵州馆的组装任务。“当时寨子里的乡亲们听说我要到上海,纷纷前来祝贺,就像过节一样。”杨通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