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东南手机报-互动圈圈

从文化“传承”到文化“营销”

  •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 时间:2010-5-11 14:42:57 来源:金黔在线
  • 手机访问 WAP网址 http://wap.qdn.cn

 

    金黔在线消息 苗绣、侗族大歌、水书、民间建筑......世博会上,贵州元素让不少参观者啧啧称赞。但我省类似的很多被人称道的丰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平时更多的或散落在民间,或默默躺在展馆的橱窗里。

  

    然而,另一番景象在世博会各大展馆和纪念品商店里:200元一条的非洲象牙项链、100元的尼泊尔银镯子、50元的叙利亚绘画沙瓶,售价40元的奥地利水晶笔一天能卖掉上百支。

  

    与此同时,因为抓住世博机遇,上海文化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达到了6.5%,融入了上海特色文化的各种纪念商品大受追捧。

  

    “对待文化,需要一种营销的理念,这是保护和传承文化另外一种很有效的方式。”贵州参博专家顾问团成员、贵州好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祎民认为,作为一种文化结晶和符号,它们不乏精彩,不乏灿烂。然而,文化传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单纯的保护,创造性的保护和提升才尤为重要。

  

    现实残酷,在贵州刺绣、蜡染的传承中,很多年轻的继承者尽管手上来得了,但心却不能读,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符号在那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手上技巧。陈祎民担心,文化如果被这样传承下去,变味是小,流失是大。

  

    对于陈祎民来说,文化传承到文化营销,要多近有多近,要多远就有多远。

  

    “参与世博会,对贵州文化发展是一个启示。”正如早在参与贵州馆创意设计的过程中,陈祎民所理解的那样,对于一个地域的民族文化,不能仅停留在“自我欣赏”。尤其站在世博会这样一个世界级的舞台,把那些带着民族特色的元素加入国际化的符号,增加一种“通达性”,让更多的国内外参观者都能读懂我们的文化精彩。

  

    世博会决定了一个区域文化要出彩,就需要这种文化与国际必然“接轨”,在既保持民族特质的同时又让更多的人能理解这种特质,这才是“民族的,世界的”。

  

    “民族文化,不是简单的乡村秀和农家乐,而是一种智慧的启示和心灵的皈依。”陈祎民认为,营销的理念会赋予文化新的生命意义,会激发对文化的创新型传承。本土文化、特色工艺等等,需要结合像“多彩贵州”这样的品牌项目、贵阳避暑节诸如此类的载体,通过挖掘和创造而发挥效用。

  

    陈祎民认为,在突出本民族文化和特点的同时,还要让观众清晰地识别记住这些特征及文化的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世博会这样一些“聚焦窗口”,放大贵州地域特征形象,提升民族文化的品牌价值。

  

    “弱化贵州‘制造’,强调贵州‘创造’。我们的文化必须打上自主知识产权的‘印记’,这样,面对市场时,我们才可能从文化产业链的下游走向上游。”在陈祎民眼里,做好文化营销这门功课,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陈祎民始终相信,从文化传承到文化营销,就像启动一台发动机,一旦做好,那就是传承和领跑经济的双赢。

 

(孙晓蓉 王璐瑶)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廖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