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奥运火炬传递最精美线路-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全省民族文物村之一,1993年10月已收入《中国百座博物馆志》。

    郎德上寨坐落在雷山县城北17公里的望丰河畔。有公路直通寨脚。该寨现有218户942人,98%是苗族,2010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16元。

    郎德上寨始建于明初,至今已有670余年。按苗族“子父连名”推算,已有30多代。居民为陈、吴两姓,分属6个宗支。到清咸丰年间,已发展到71户、214人。咸丰、同治苗民反清抗暴斗争18年失败后,因这里是杨大六的家乡,清军恨之入骨,于是残酷镇压,寨子被清军烧光,人口几乎被杀绝。仅15人逃匿深山野岭而幸免。后来这15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经百余年的繁衍,才有如今的规模。

    寨前,在西、北面各有一座木柱瓦顶的“护寨门”,匾上横书“郎德上寨”四个鎏金大字。游人曾有诗赞曰:“英雄西去百多年,撑过苗乡半边天。跃马悬崖接星头,按戈峻岭扫墩烟。留将忠魄佑后世,惠誉儿孙慕先贤。还仰真灵再伸手,祥云长罩寨门前”。寨上,一幢幢具有苗族建筑特色的吊脚木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各户的木楼,装修讲究曲栏回廊,窗棂照壁,堂屋寝室,整洁宽敞。堂前安一排弧形木栏杆长凳,俗称“美人靠”,苗语称为“豆阶息”,供来客憩息、赏景,平时则是苗姑刺绣的地方。各户之间用鹅卵石铺砌的道路互相连结,又与全寨五条花街衔接,浑然一体。寨子中央,有约10平方米的铜鼓、芦笙场,场面仿古代铜鼓十二道太阳光芒的图案,用青褐鹅卵石铺就,朝各方伸展。芦笙场的南侧上方的一幢木房,便是苗族反清抗暴英雄杨大六的故居,书有“杨大六文物列陈室”,陈列有杨大六当年领导的反清抗暴苗民起义军的刀、戈、戟、叉、头盔、九节连环炮等遗物。

    郎德上寨村民热情好客;每当贵宾前来郎德上寨参观游览时,村民们在寨老的带领下,以苗家最隆重的礼仪12道拦路酒着盛装列队出迎。每道酒卡站着两个身着盛装的女青年,执壶举杯向每位客人热情敬酒。进寨以后,除了可以观赏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杨大六的起义反清遗迹和民族文物陈列室。主人为贵宾举行铜鼓、芦笙会。为迎接宾客,苗寨上的男女老幼,盛装银饰,精心打扮,数十或近百人齐集铜鼓芦笙场,列队欢跳芦笙舞。在跳舞时,主人往往要邀客人入列同舞,与客同乐。

    1994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到郎德上寨参观了苗族起义首领杨大六的故居及民族文物陈列馆,为杨大六故居题写了“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的条幅。

    自1985年郎德上寨开展苗族文化生态旅游业起步以来,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986年,郎德上寨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座苗族露天博物馆;1987年,郎德上寨以“苗族露天博物馆”的名义打开山门,对外开放;1995年被省文化厅授予“苗族歌舞之乡”;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8年被国家博物馆列为“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又一个独具魅力的命名,以及其以独特的民居建筑和民风民俗吸引了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万人次的中外游客,朱镕基、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郎德上寨观光考察。依托这些声誉,郎德上寨从此名声鹊起,驰名中外。

    2008年6月13日,奥运圣火凯里站传递在郎德上寨铜鼓坪举行火炬传递起跑仪式,这座最早对外开放旅游的苗族村寨迎来了自己历史上空前的盛况。而郎德上寨通过火炬传递,成为全国113个奥运火炬接力站中最精美的传递线路。如今,郎德上寨已成为苗岭山中一颗亮丽的明珠,各路仰慕苗族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而寨民们则坚持着古老的旅游收入“工分”分配制,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穆文碧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