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藏节
“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脏头组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大牯一般13年举行一次,轮到之寨为东道。“牯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
牯藏节恐怕算是苗家最神秘的节日了。它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祭祖仪礼,也叫“祭鼓节”、“鼓社祭”、“翻鼓节”、“吃鼓藏”等名称。一般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每届要连续举办四年的仪式活动,才算完结,其规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丰繁,堪称华夏民族文化之一绝。 苗族祭鼓,源于相传苗族的女性始祖——妹榜妹留最初是从枫木树心孪生的,苗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一种转移,而枫木制成的木鼓便是祖先的归宿之所,只有敲击木鼓,才能唤起祖宗的灵魂。因而祭祀祖宗就用祭鼓的方式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