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草鞋记者”张希才 笔耕不辍写春秋

 

    提起雷山县西江镇黄里村农民通讯员张希才,很多人都会说:“知道,都知道!经常在各种报刊上看到老张的名字,写得真不错。”今年5月他已年满七旬,按理他应在家养老享天伦之乐了,可他却马不停蹄地走村串寨进行新闻采访,笔耕不辍地撰写新闻报道。

 

    张希才生于1939年,由于家庭困难,他没有机会进过一天学校。1953年和1958年,全国开展扫盲运动,他才有机会进夜校扫盲。老张凭着苗家娃崽对知识的渴望,硬是一字一句地刻苦学习,经数十载的积累,如今,成了苗乡的“草鞋记者”,被多家新闻媒体聘为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老张的新闻写作是从1985年开始。这年3月的一天,老张与本乡一位干部下到大龙村进行春耕检查,当看到该村二十多名青年团员挑柴抬米等物资到几公里远的乌尧村慰问战斗英雄周忠烈的母亲时,他很是感动,随即写了一篇题为《为英雄妈妈排忧解难》的稿件,第二天步行二十多公里送到县城广播站,被县广播站采用了。老张很是高兴,从此写稿一发不可收拾。

 

    老张靠着一股热情劲儿,除了农忙,只要有时间,他就上县城走机关、下农村进行采访。为写好新闻报道,他还经常到县城拜访老师,自费购买收音机、征订十多种报刊,坚持每天挤出一至两个小时收听广播和看报,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遇到好的新闻,老张及时剪辑下来装订成册并经常翻阅,久而久之,他很快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写作诀窍。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开拓创新,张希才成为全州乃至全省、全国农民宣传报道的领军者。二十多年来,老张写的稿件被《人民日报》、《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黔东南日报》以及中央、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等30多家新闻媒体采用近三千篇,用稿率达95.3%。

 

    在与新闻媒体的接触中,老张看到了新闻宣传的力量,并时常策划有一定影响的新闻选题。2005年10月下旬,黄里村200多亩40万公斤折耳根找不到销路,愁煞了农民。老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及时写了一篇题为《黄里村40万公斤折耳根寻销路》的笔者来信,很快被《贵州日报》刊登在读者天地栏目,引起了县城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派员到贵阳、湖南等地帮农民寻找销路,终于找到了山野菜老板到黄里村收购折耳根,不仅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问题,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有付出,就有收获。1988年以来,老张被雷山县委、县政府、《黔东南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民族报》等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获得20多本荣誉证书。2001年,雷山县委宣传部聘请老张为专职通讯员,为方便他写稿,破例在县城给老张租房子住,并为他办理了养老保险;2004年写的《路在脚下》被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评为“黔东南好新闻”三等奖;2007年撰写的《雷公山下党旗艳》和《山村的变化,全靠党支部》两篇通讯被中共黔东南州委组织部评为建党86周年“中兴房产杯”有奖征文三等奖和优秀奖。2008年,在抗雪救灾中,老张深入一线采访宣传报道,事迹突出,被中共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评为“抗雪凝、保民生、促发展”先进个人。

 

    如今已七十高龄的张希才依然随身带着他的数码机和笔记本奔波于苗岭山寨进行新闻采访,他说:“我岁数大了,早就应该‘退休了’。但是,我的新闻爱好永远不退,要让自己的热情、智慧、余热为党的新闻事业再作更大的贡献。”

 

    这就是我们的老张,这就是张希才。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周亮

更多关于 的新闻

农民记者张希才冒着凝冻坚持下乡采访(图)
剑河七旬老翁笔耕不辍写春秋(图)
雷山县委宣传部为七旬农民通讯员张希才庆生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