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您现在的位置: 黔东南信息港 >> 县市 >> 正文

黔东南小里地区新发现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08-6-5 10:10:59 来源:资源网

手机访问 WAP网址 http://wap.qdn.cn


  

    2007年8月,笔者在黔东南地区开展金矿路线调查时,新发现小里蚀变岩型金矿,矿体产于南华系长安组第二段底部的层间构造蚀变带内,底部滑脱面清楚,蚀变带由构造岩块、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石英脉等组成。碎裂岩具明显的硅化和裉色化。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1],属于华南成矿区之天柱-黎平金(多金属)成矿亚带[2],发育新元古代地层,其沉积环境属大陆斜坡-深水盆地相,具有不同的沉积作用组合,西北大部为斜坡环境,发育青白口系清水江组、平略组、隆里组及南华系长安组,而南东部属于盆地相,发育青白口系拱洞组和南华系长安组。含矿建造为浅变质岩系,未见岩浆岩。有多期次构造活动,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褶皱发育北东向与北北东向两组,断裂、过渡性剪切带主要是北东向,劈理密集带主要为北北东向。研究区主要经历了雪峰运动、加里东运动和印支-燕山运动,构造定型于燕山期。


    1.1 地层


    小里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划分经历了3个时期,变化较大的地层位于中黄断层与丘团断层之间,大致以丘团-烂泥弯一线为界,1∶20万黎平县幅区调将其南西段划为隆里组第二段,北东段划为南华系长安组第一段,1∶5万隆里幅区调在接近丘团断层划出1条北东向展布的南华系长安组第一段,本次矿调路线发现,原隆里组第二段部位实际是一套厚层块状纹层状板岩,岩性单调,劈理发育,应划为拱洞组第二段,即在新元古代,本区处在深水盆地沉积环境。


    拱洞组第二段():为浅灰、灰绿色绢云母板岩、粉砂质板岩、砂质板岩夹少量变余粉—细砂岩,板岩中局部有微弱含磷反应或具绿泥石斑点,水平层理发育。厚820—2000m。以浅绿色板岩为总体特征与下伏浅灰色板岩夹变余粉砂岩划界。


    长安组第一段():主要岩性为灰绿色厚层(块)状含砾砂质板岩,中下部及底部常夹质地较纯净的厚层块状或透镜状变质砂岩、砂砾岩,上部及顶部以灰绿色厚层块状粉砂质绢云绿泥板岩为主夹含砾砂质板岩与上覆第二段分界。整合于下伏隆里组第二段及拱洞组第二段之上。厚400~800m。


    长安组第二段():为灰、浅灰色中厚至厚层变余含砾粉砂岩、变余砂砾岩、变余含砾石英细砂岩、变余含砾长石石英粉砂岩,砾石呈滚圆状,砾石成分主要是石英、变余粉砂岩及板岩。整合于下伏长安组第一段之上,局部为构造面接触,厚度>300m。发育石英脉。


    1.2 构造


    工作区主要发育北北东向构造,其中,中黄断层与丘团断层具有一定规模,分处宋家屯-烂泥弯背斜之两翼,此外,发育1条北东向断层,这些断层形成于燕山期,对雪峰构造层与加里东构造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图1)。

    姜家屯-冷水塘复背斜:呈北东向展布,轴向45°,轴面南东倾,枢纽近水平,轴长>10km,核部为拱洞组第二段,两翼为长安组第一段。次级褶皱发育,变形强烈,陡翼倾角最大达50°,缓翼倾角20-30°,属斜歪褶皱。复背斜南西端被姜家屯断层限制,北东端被冷水塘断层切割。


    丘团断层: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倾角55°,南西端被三什江断层切割,北东延出省境,区域展布长>15km,切割了南华系长安组第一段、上石炭统黄龙组,断层面沿走向波状起伏,破碎带宽10-20m,局部达50m,具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及片理化,断层具逆冲性质,断距较小。


    中黄断层:走向10—45°,断层面倾向南东东,倾角60-80°,北北东经中黄抵花桥,南南西经姜家屯延至谭溪,与三什江断层归并,区域延伸长>16km,具宽10-50m的挤压破碎带,局部见宽2-5m断层角砾岩,切割了隆里组第二段、拱洞组第二段、南华系长安组第一-二段,上石炭统黄龙组、马平组,中二叠统梁山组、茅口组等地层,具逆断层性质。


    2 矿点地质特征


    2.1容矿层特征


    容矿地层为南华系长安组第二段,其岩性为一套灰绿色块状变余含砾板岩、块状变余含砾绢云母板岩,夹浅灰色块状变余含砾杂砂岩、块状变余砾岩,与下伏长安组第一段之间为断层接触,受滑脱构造影响,长安组第一段含砾板岩中也发育多条层间破碎带及石英脉。


    2.2 构造破碎带特征


    含金构造破碎带位于南华系长安组第二段底部的一滑脱层之上,该带由构造岩块、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石英脉等组成,主要岩性是褐红、灰白等杂色块状变余砾岩和变余含砾杂砂岩,以变余含砾中粒砂岩为主,碎屑物质约占90%,主要由石英矿物屑组成,伴有一些硅质岩屑,粉砂(砂)岩屑及少量粘土岩屑。碎屑形态,以半滚圆状为主,也有少量的半棱角状及滚圆状存在。碎屑颗粒粒径大部分在0.25-0.5mm之间,少数>0.05mm达粗粒和<0.25mm的细砂级存在、碎屑颗粒有明显的碎裂现象。杂基物质约占10%,主要是粘土矿物(目前为绢云母矿物)伴生少量次生铁质,以接触式类型胶结成岩。岩石中含15-20%的砾石,其组分有粉砂岩、硅质岩,及少量粘土岩。碎屑成分中,石英65-70%、硅质岩屑10-15%、粘砂岩屑5%、粘土岩屑1-2%、褐铁矿 <1%、偶见白云母片有少许污染状铁质。岩石中的碎屑颗粒具有明显的碎裂现象,尤其是石英颗粒有明显的破碎纹,说明了岩石受构造力作用。

 

    破碎带中夹杂较多破碎状石英脉、石英透镜体。岩石破碎疏松,砾石和砂屑基本上是石英,基质已硅化与褐铁矿化,局部具有高岭石化,带厚>6m、长>20m。


    滑脱面波状起伏,产状5∠45°,由浅灰绿色糜棱岩化砂质绢云母板岩构成,厚约30cm。滑脱层之下是灰绿色块状变余砾板岩、块状变余砾绢云母板岩,向南东形成一向斜。


    在滑脱面直接顶板分布了较多碎裂石英脉及其透镜体,部分碎裂石英脉具有旋转拖尾现象,据此判断,该滑动面具逆冲断层性质(图2)。

    2.3 矿石特征及类型


    笔者垂直蚀变带刻槽采样1件,样长60cm,经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测试,含Au 8.64g/t。有用矿物主要为自然金,次为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及少量碳酸盐类矿物。矿石具角砾状构造、砂状结构。金的产出以明金为主,呈粒状、片状、树技状、粉沫状,产于碎裂岩裂隙中及碎屑颗粒间。矿石类型属蚀变岩型金矿。


    2.4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微弱,主要是硅化、黄铁矿化、褪色化。


    3  成矿作用


    “矿质、流体、热源”是内生成矿的3个必备条件[3]。


    3.1矿质来源


    据统计,黔东南地区元古代地层中Au的背景值远远高于地壳克拉克值,如隆里组的Au元素平均含量为108.48×,拱洞组的Au元素平均含量为25.69×,清水江组凝灰质板岩Au元素平均含量为54.0×,丹洲群的Au元素平均含量为45×-55×,高出中国地壳克拉克值2.25×和全球克拉克值2.19×大约10-50倍,由此可见,成矿物质来自赋矿地层。


    3.2流体来源


    流体是汲取矿源层中游离金并在地下某一保温封闭系统中循环的重要介质,石英包裹体测试结果,流体应为变质水与地表大气水的混合物[4]。何立贤先生曾指出,天水的成矿作用甚小,因为大气水很难渗透到4000-5000m深的矿源层,并且,大气水下渗是一个开放的水文系统,下渗通道是断层破碎带和高孔隙度的含水层,难以想象能将矿源中的矿质渗滤到背斜构造中去成矿[5],因此,成矿热液主要是沉积建造水(建造封存水)。韩至钧等进一步认为,建造水中的热脱水数量更大[6]。


    研究区无岩浆活动,成矿热源主要是地温梯度热和构造摩擦热。


    3.3成矿温度


    前人对邻近几个矿点曾进行测温,者往金矿点的均一温度区间集中于100-150°C和200-250°C,花桥金矿的均一温度区间集中在100-150°C和250-300°C,地稠金矿点的均一温度区间集中于190-200°C和290-310°C,属中-低温热液矿床,具两阶段性[7]。


    3.4成矿时代


    湖南平茶金矿的赋矿层位与小里金矿有可比性,容矿岩石也为变质砂岩、板岩,是距离小里金矿最近的典型矿床,同位素年龄为435±9Ma[8],属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成矿。


    4  成因初析


    据戴传固等认为,黔东地区的金矿受变质核杂岩构造的控制,原地系统是梵净山群、四堡岩群,变质核杂岩由变质基底岩石和后期侵入的酸性花岗岩、基性辉绿岩及碱性超基性岩构成,主滑面就位于中、新元古界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上,次级滑面主要分布在新元古代-石生代地层中,分别以下江群和丹洲群中部、震旦第顶部、寒武系底部为代表,形成一系列层间滑脱带,滑动系统处于滑面系统之上的伸展剥离断层系,构成的地质体是新元古界、早古生界,发育一系列正断层组合[1]。小里金矿体分布在南华系长安组第二段含砾杂砂岩与第一段含砾板岩之间的一滑脱面之上,这一滑脱面应属于该变质核杂岩构中的一条次级滑面,矿体受次级滑面构成的层间滑脱带控制。本文认为,小里金矿的矿质来源于长安组第二段变余砂砾岩,同时,赋矿岩石中的孔隙及碎裂岩裂隙成了良好的容矿空间;流体来自粗碎屑岩中的封存水和滑脱面下盘粘土岩被上覆巨厚沉积物重压榨出的热脱水,热源来自地温梯度热和滑动系统滑脱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热;下伏拱洞组第二段块状板岩与蚀变带上覆巨厚沉积物是理想的保温隔热层,在二者构成的封闭系统中,由于物化条件的突然改变,形成了小里金矿。

 

    5  意义


    小里金矿是在平底-丘团金矿评价区新元古代地层中首次发现的蚀变岩型金矿,是本项目在该地区寻找新类型金矿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为拓宽找矿思路、推动黔东南地区的金矿勘查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传固、李硕、唐黔春、王敏、张慧.黔东地区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控矿作用[J].贵州地质,2005, 22(4),224-228
2. 何立贤.黔西南金矿“热、液、矿”同源成矿模式[J].贵州地质,1996, 13(2),154-160
3. 宋叔和等.中国矿床(上册)[M].地质出版社,1989
4. 王尚彦、张立新、陶平、戴传固、况顺达、王敏.贵州东部石英脉型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J].贵州地质,2006, 23(1),36-43
5.何立贤等.贵州金矿地质[M].地质出版社,1993
7. 吴攀、余大龙.锦屏钟林断层带石英脉型金矿包裹体特征研究[J].贵州地质,1997, 14(4),321-327
6. 韩至钧、盛学庸.黔西南金矿及其成矿模式[J].贵州地质,1996, 13(2),146-153
8. 王秀璋、梁华英、程景平.华南加里东期金矿床的基本特征[J].矿床地质,2000, 19(1),1-8

(黄勇 邓贵标 袁宏 韩颖平 闵艳艳)


新闻、信息、资讯 黔东南门户网站·黔东南信息港-建设数字化的黔东南
网站建设、网上推广、软件开发 Tel:0855-2100818、8222000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责任编辑:admin
更多关于 的新闻
 ■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黔东南信息港新闻图片推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推荐资讯
视频看房
租房售房
招聘求职
跳蚤市场
生活美食
精彩推荐
百姓呼声曝光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推荐专题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