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时光村落里“蓝花”绽放 丹寨蜡染文化(图)

 



资料图

    据金黔在线消息 一群丹寨妇女身着盛装,一边哼唱着苗族歌曲一边任手握的蜡染笔飞走,丹寨县扬武乡苗族妇女杨丽穿着出自自己之手的服饰走到舞台中央,向在场的中外人士讲述苗族服饰的故事。

  8月2日,搁浅在时光村落里的“蓝花”——花旗银行贵州丹寨手工业发展项目“百户苗族家庭的故事”展览、慈善义卖活动在贵州省民俗博物馆举行。省旅游局、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作为主办单位,推动了这一活动的开花结果。

  犹如一朵开不败的“蓝花”,跟随当地人的足迹穿越时空,丹寨蜡染独成一体,历史悠远,2006年5月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4幅从丹寨基加、排倒、排莫三个村1200户苗族家庭采集的作品现场竞拍、义卖,现场“画花”的村民们精湛娴熟的技艺惊艳四座。

  丹寨县扬武乡排倒村妇女王光花和伙伴们哼唱着苗歌“画花”,见嘉宾围观,她起身让座让大家在她未完成的画布上接着“画花”,现场人士被王光花热情开放的姿态感染,纷纷跃跃欲试。

  花鸟鱼虫经过她们妙手的点染、精巧的搭配,在蓝色的织布上彰显别样的民族风情,宛如一幅幅静静流淌的水墨画。王光花说:“我所画的图案在我的脑子里面,每一幅画,里面都有自己的故事,我比较喜欢画有故事的东西,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故事,虽然用汉语说不出来,但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意思被更多的人懂得。”

  同众多中国正面临失传的技艺一样,蜡染技艺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市场经济和文化趋同的夹击下,村寨的许多年轻人已经走出大山,走进城市打工。三都自治县交梨乡阳东村的李贞彬因为特别喜欢画画,专门赴丹寨学习画蜡,后来选择留了下来。他说:“现在已经没有人学这个了,我家乡只有3个年轻人学,会蜡染的老人,也已经走得差不多啦。”学了7年蜡染的李贞彬表示,他会一直学蜡染,并想以此开创自己的事业。

  蜡染技艺的传承,对于蜡染之乡丹寨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2004年6月,丹寨扬武农民民间蜡染协会成立,如今已组建为蜡染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覆盖周边六个自然村寨的农民会员为基础,以市场+协会+会员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主体,从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像王光花这样的民间艺人,都经常被邀请去教授技艺。

  当天的活动现场,丹寨县县长龙先金以蜡染和古纸作为媒介和桥梁,向现场的中外人士推介丹寨深厚而鲜活的传统文化。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学院院长张晓松教授惊叹于服饰上的每一个图案。她说:“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我们自己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自我的发展能力,我相信今天展出的每一件作品没有一件是一样的,每一朵花,一针一线,在这世界上是惟一的。我们看到的东西,我们也许还没有具备欣赏的水准,我们不知道这中间的价值有多高。”

  有意思的是,台湾著名畅销书作家、美食家陈念萱穿着经过设计剪裁的丹寨蜡染衣服和粗布裤子,以及灵感来自于苗族锦鸡舞服饰的短风衣上台,她说,国际时尚界有很多元素都来自贵州的民族服饰。“太精彩了。这些传统工艺延续下来,真的是不得了。”在贵州乡村民间行走一个月后,在陈念萱的眼中,贵州很多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色彩、编织、刺绣花纹和构图都贵气十足。她说:“贵州有一种生活上华贵的姿态,这种姿态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这常常让我很感动。”(黄蔚)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杨懿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