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黔东南:著名物理学家的一段历史情结
-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 时间:2008/10/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点击:
龙咸灵,苗族,贵州
【
从这些文字记述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那位“房族前辈”及其“阵亡儿子”的抚恤金,很难想象龙咸灵会有后来的成就。人们在盛赞龙咸灵取得科学成就的同时,对那位捐资助学者也充满了敬意。然而《
“房族前辈”应是同一父系家族的前辈。龙咸灵出生的地区基本也是这样理解的。龙咸灵的“房族前辈”应该是与龙咸灵同一血统的龙姓前辈。然而这位“房族前辈”却姓王,名贞和,与龙咸灵没有任何血统关系。
王贞和是
王贞和家境虽不宽裕,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却十分重视,非常严格。其长子王元滔,自幼聪颖,7岁开始读私塾,15岁考入
龙咸灵的父亲龙安社,虽然家道衰落,但由于他小时受过一些教育,也算得上是当时乡间的知识阶层,加上老一辈的社会关系,在当时的乡间,尚属有身份的人物。他的一个妹妹和女儿都嫁在清浪一富有人家,所以他经常到清浪走动。王贞和是当地的著名人物,龙安社自然与他交往甚密。龙咸灵1938年回家探亲未能按时返校学习,并非“被思子心切、不愿让他继续念书的母亲强留”,而是家庭经济拮据,无返校学习的路费和学费。龙安社继承了祖上留下来的一栋瘖子屋,常常把瘖子屋的墙砖拆卖,其经济困难程度可以想见。《黔东南名人风采录》记述:“在家的一年里,咸灵随父亲上山造林管林、下河放运木排”也不实,既然造有林,有林可管,就可卖林筹资,何至贫困如此。为筹措儿子返校学习的路费和学费,一天,龙安社提着一只竹篮来到清浪,向龙咸灵的姑爹和姐夫求助。姐夫家虽是当地富户,表面好看,经济实力并不很好。但姑爹家的经济实力是相当丰厚的。但他那位姑爹却是有名的吝啬,当地话把“吝啬”叫做“谜毛”,他那位姑爹被称为“稿耷毛”(侗语),“吝啬老头”的的意思。两位亲戚对龙安社的求助没有回应。无奈之下,龙安社便向王贞和告以实情。王贞和“感咸灵的矢志求学精神”,激动地说:“虎毒尚不食子,我岂能花费我儿子用他生命换来的钱!政府给的抚恤金尚未动用,你就拿去送你儿子上学读书吧!”得了这笔钱,龙咸灵这才“赶回母校续修大学学业”。
这年正值坌处王氏宗祠第三次续修族谱。龙咸灵曾于当年秋天赋诗一首,刻印于王氏族谱,表达对王氏续修族谱盛举恭贺之意。诗的内容是赞扬王元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龙咸灵的赋诗,合情合理。今天笔者提出此诗,只是为了证明龙咸灵与王元滔的这段历史情结,绝无其他意思。由于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这里就不引录龙咸灵的诗了。那位如有兴趣,可以去翻阅坌处王氏族谱。值得庆幸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氏族谱所刻录龙咸灵那首诗未被泄露出去。不然,龙咸灵在那灾难期间的日子将更加难过。
1938——1949年 期间,抗战、内战,时局动荡,交通不畅,通信闭塞,龙咸灵与清浪王贞和家没有发生过任何联系。解放以后,龙咸灵积极要求进步,1954年秋在武汉大学教师中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却因曾被母亲强留在家的那一段所谓“历史问题”死无对证, 长期被“挂着”。文化大革命期间,自己被打成“美蒋特务”受到批判、审查,妻子被迫害致死。王贞和家复杂的历史背景他心里明白,自然不敢与之联系。而王贞和这里,因为当过族长,管理过公堂,自家有一些田土,土改时险些被划成地主成分。第二个儿子王元熙,土改时被划成地主,解放前当过司管区队长,联保主任等职,解放初期被判劳改,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致死。王元熙的一个儿子,解放前初中毕业,解放初期就参加了革命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劳教。王贞和的最小儿子王元州,土改时就参加农会工作,历任乡共青团总支书记,公社主任等职,因家庭出身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历次政治运功中常常受到冲击,文化大革命中几乎被划成“漏网地主”。面对自家如此复杂的情况,自然不可能有机会得到有关龙咸灵的信息。
文化大革命以后,王元州被派往
这就是龙咸灵与王元滔之间的历史情结。此外,与此相关的两件佳话也值得在这里说说:
一是王元滔在离家从军之前已经在家里结了婚。按照当地习俗,举办结婚仪式的时候,男女不能同房。婚礼以后,新娘回到娘家,需要等到三年以后,男方家去人到女方家把新娘接来(当地习俗称“转脚”),俩人才能同房。王元滔离家从军之前,母亲建议把媳妇接到家来,元滔坚守成规不同意。王元滔阵亡消息传来,他尚未同过房的妻子发誓终身不嫁,坚持在娘家守节,直到 1960年在娘家病逝,享年60岁。
二是王元州得到龙咸灵寄来的600元钱后,立即全部存放在银行,并向本房人宣布:这笔钱只能在本房子孙上学读书有困难时动用,其他任何情况都不能使用。后来,王贞和的一个重孙王永春读高中时家里经济困难,动用了这笔钱。后来王永春工作有了收入,又把这笔钱归还,留待后人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