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黔港图库 > 活动 >

“侗族大歌之乡”小黄印象

2012-09-07 10:28:30   来源:   评论:0

上一张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我的家乡离有名的贵州省从江县“侗族大歌之乡”小黄不远,只有30多里地。

  小的时候就听说小黄这么一个地方,听大人们说话的语意,在我的印象中那里是人间的天堂。到我读中学的时候,记得有一年暑假,村里来了一群帮少劳力的人家收割稻谷的小黄人,那几天晚上村子里很热闹,寂寞了多年的鼓楼歌声悠扬,优美动听的侗族大歌在寂静的山村的夜晚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仿佛那是来自天庭的仙乐。

  每当晚饭过后,鼓楼里听歌的人总是把唱歌的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还很炎热的初秋的夜晚,小黄那几个人带给村民们许多快乐。那时候我就想,小黄的人都这样天生一副好歌喉吗?那里真的如大人们所说的象天堂一样?

  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关系,我便有幸多次到过小黄。随着到过次数的增多,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每次对小黄都有一种难以别离的感情。或许是太想用心去贴近小黄的缘故,才一次又一次发现小黄居然有许多让我对人生还没有感悟的东西,自己原以为清晰的印象在一次次偶然的发现和启迪中又变得有些模糊起来——生活中的许多东西总是让我一时难以悟透,却觉得又如此的美好和微妙。

  我第一次到小黄是在从江县举办第一届侗族大歌节那年的晚秋,听说有记者来拍电视,村里十分热情。村委的负责人把我们安顿在一户条件较好些的人家,说晚上才能拍到我们要拍的镜头。

  趁着太阳还没落山的空闲,我便和同行的搭档一边扛着摄像机在小黄四处转悠拍些外景,一边留心观察这个心仪已久的侗家山寨。

  小黄是从江县高增乡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县城30多公里;全村700多户3000多人口,全部是侗族。一条清水潺潺的小河穿寨而过,花桥木楼倒映水中,村子四周青山环抱;斜阳下的小黄人家炊烟袅袅,好似一幅美丽的田园景画。由于这里乡土风情浓郁,有名声远播的侗族大歌,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和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侗族大歌之乡”,是从江县重点开发的一个原生民族生态文化旅游景点。

  这个季节已是农闲,村里到处见到一群群嬉戏的孩子和聚在一起闲聊的大人。这里的人十分和善,见到我们这些陌生人,都十分友好地打着招呼,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亲切的笑容,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故友重逢宾至如归的温馨感觉。

  这个季节也是小黄妇女最忙碌的季节,走在村里的每个巷道,屋檐下、坪子边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妇女在染布或捶布,见到我们便停下手中的活路玩笑几句。

  让人醒目的是那些晾挂在木楼下的黑得发亮的一条条侗布——这是小黄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时候行走在木楼晾晒下来的长长的侗布下,听那一阵阵有节奏的或近或远的捶布声,我仿佛在古老的文化艺术殿堂里穿行,感受着小黄浓厚的乡土气息,使我不由感叹小黄侗寨历史时空的深隧。

  到小黄次数多了,也便和这里的人熟识起来,有了许多要好的朋友。如果不和小黄人深交,很难洞察到他们生活中历经过的沧桑,会使人误以为人世的风风雨雨悲哀苦痛总是和他们擦肩而过。我发现,对待生活,小黄人似乎比别人要坦然得多,一生中的得失他们很善于平淡面对——他们总是那样宠辱不惊。后来我才发觉,原来小黄人是那样的热爱生活,他们以一种特有的坦然和开朗的性格善待自己的一生。难怪有学者说小黄人豁达。

  在小黄人的面前,不管是学识渊博的学者还是目不识丁的百姓,不管是享有厚禄的高官还是一无所有的布衣,即便是短暂的相处,总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忘却此时的自己,人生所有的烦恼和杂念,在这样的环境中烟消云散,步入一种轻松快乐自由的人生境界。小黄人的处世哲理是那样的深刻和公平,高低贵贱之分在他们面前常常显得如此无地自容。

  其实小黄人的开朗仅仅是热爱生活的一方面的表现,生活中的苦难他们一般都不会在别人面前——尤其是公共场合显露出来。小黄人的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世袭的民族地域文化和传统的乡俗思想观念,铸造了小黄人乐观、坚强的性格。

  在一次歌会上,我见到了一位刚刚失去亲人的小黄的吴姓老人,我和他十分熟识。这次他没有走进歌堂,只是倚在鼓楼外面的一根偏柱上静静地看着同伴放声歌唱,那神情仿佛是依托这样的气氛,在深深思念着另一个世界里的亲人。他的脸上的表情看不出任何的快乐和悲伤,此时此刻我真的难以猜测他是怎样的心情。他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吊祭已故的亲人?还是用这样的氛围抚慰心中的悲痛?

  我没有过去和他攀谈,此时我能对他说些什么呢?过一会儿,我再留意他倚的那根柱子时,才发现他已经走了,另外一位老人又倚到了那根柱子上。在此后不久的几次歌会,我在歌堂上又见到了他,这时他已经和同伴们一起坐在鼓楼里同声放歌。

  我有时常常被工作或生活上的一些琐事搅扰得烦恼不已,每当这时候便回想起在小黄的情景,烦燥的心绪就让小黄人坦然处世的心态平静下来。在世事难料的现实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己,用平淡和爱心去对待迎面而来的每个日子,才是最好的善待自己人生的寻找幸福方式。

  小黄人很聪慧,也很争气。一次和小黄一位要好的朋友交谈时他告诉我,家里以前很穷,他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务农了,为的是分担父母的农活好让在县里读中学的哥哥安心读书。哥哥也果然不负家里的期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先是在深圳一家外企当英语翻译,后来自己又开了一家小公司,生意还挺不错。在小黄我还认识了一位朋友,她初中毕业后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没机会读高中,在外打工的几年时间通过自学考上了省外的一所大学。我问她毕业后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她说这些都无所谓,其实当时读书只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她告诉我,今后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想考研。

  与他们交谈,我为自己曾因挫折而烦恼的往事感到惭愧,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奋进。和他们相比,我认识的大多数人的条件比他们好得多,但缺乏这种精神的的确实在不少。

  说起小黄不能不说这里的歌。许多人都知道,小黄是出了名的“侗歌窝”,早从50年代开始,小黄人就把侗族大歌先后唱到了北京唱到了海外,倾倒了无数的国内外观众。这里的侗族大歌被音乐界权威人士喻为“清泉闪光之音乐”。这个荣誉是受之无愧的。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其优美的旋律以及巧妙的模仿大自然声音的演唱技巧,世界上能像侗族这样创造出来的这天籁般的原生态音乐的民族恐怕为数不多。侗族大歌在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的侗族地区广泛传唱,而小黄人演唱的侗族大歌又别有一番韵味。在多次举办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上,民族原生态唱法中小黄侗族大歌队每每摘冠;小黄侗族大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许多专家学者为之惊叹并认同了这个观点。

  很难想象,在一个拥有数千人的侗寨,从会开始说话的孩童到老态龙钟的白翁,人人都会唱歌,人人都爱唱歌。在小黄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侗族大歌无处不在。歌也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良方,那里真的像天堂。

  我多次看到小黄举办的不同规模的侗歌演唱活动,那场合那气势令人震撼,当宛如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响起,人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那旋律那节奏让人激情澎湃,在那样的场合每个人都像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小黄每年都举办不同规模的侗歌演唱活动,近几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又在每年的11月28日举办了侗族大歌节,还把侗族大歌引进了当地学校的课堂。在小黄共有不同年龄段的歌队50多个,男女歌师100多人,而且每个歌师都有自己的歌堂和学生。刚开始学语的孩童首先学的就是侗歌,在那样的环境中,小黄人就是这样伴着歌声一天天地成长。小黄是“侗族大歌之乡”,名副其实。

  前些天有小黄人来告诉我,今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他们又将如期举办一年一度的侗歌大赛,还邀请了邻寨的歌队一起来参加,希望我到时也去。这时我突然觉得,该为小黄写点东西了,以前虽然拍过一些关于小黄的电视专题片和新闻,但是毕竟离当地政府授予我这个“荣誉公民”的期望和要求还很远。写些什么呢?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对小黄还有那么多想不透看不清的东西。或许如小时侯听大人说的那样,小黄是“天堂”;对于这个“天堂”,直到现在我仍然还只是个印象而已。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