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著名苗族作家吴绍文

 

    吴绍文(1911---2001),号紫沫,苗族,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翁洞镇客寨人。

    1932年,他在本地中学毕业后为追求新思想,到湖北武昌进入新知补习学校学习,参加了武昌的新文学研究小组,开始了文学创作。1933年冬季赴北平就读于弘达学院,在校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救国思想,参加了当时北京大中学校学生掀起的抗日爱国学生运动,在斗争中树立了抗日救国的革命思想,同时在学院组建了进步文艺社团“呼声社”,编辑出版进步刊物《呼声》杂志。

    1936年9月,绍文时年25岁就在北平组建了进步文艺社团“青年文艺社”,绍文任社长,同年11月10日“为救亡图存效一分力”的《青年文艺》月刊在北平创刊,由绍文主编。此刊为16开直排铅印本,每月10日出版,每册正文50多页,共出版了2卷8期,即第1卷1—6期,第2卷7—8期,近50万字。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进攻华北,该刊被迫停刊。

    《青年文艺》月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由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杭州、武汉、开封、太原、重庆、西安、广州、厦门、安庆、正定、贵阳、镇远等城市的各家知名书局书店发行,贵阳由当地北新书局发行,镇远由该城互济书店发行。该刊社址分设两城:A、北平南长街9号转青年文艺社,北平寿逾百胡同13号鲁尘(吴绍文)收转;B、武昌长湖堤西街57号“青年文艺社”收。

    绍文先后署名紫沫、吴绍文、杨铣、田莲、鲁尘、同人在《青年文艺》上发表了小说、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社语(社论)等14篇,主要有短篇小说《在塞外》、《旅伴》、《在绥东》、《烙印》、报告文学《庆祝和平统一大会》,论文《文艺的标帜》、《永远埋在活人的心中》等,都是三十年代苗族文学史上的难能可贵的稀有精品。

    报告文学《庆祝和平统一大会》,记述了当时北平广大学生反对内战,要求国内和平统一,呼吁一致对外抗日救国的爱国进步学生运动,描绘详实,现场感强,是北平当时抗日爱国学生运动的真实写照,属珍贵文献记录。

    论文《文艺的标帜》,阐明作者主编《青年文艺》坚持“举国一致的统一的抗日战线”,拥护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同时拥护赞同郭沫若提出的“炼狱式的爱国主义”的主张,符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

    《永远埋在活人的心中》是作者沉痛悼念“中国高尔基”鲁迅逝世的深情散文,称赞鲁迅是“能在暴雨狂风中不为暴力所屈服,不与恶环境妥协的一根中流砥柱”,是“勇敢的旗手”,“我们应该把他永息在我们心中!”。

    该刊1936年第2期封面印着来自苏联俄文原版的高尔基木刻头像,1937年第5期以刊登了金易译的短篇小说《音乐》。

    绍文当时聘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骨干及革命作家曹靖华、王西彦、孙席珍、刘白羽、柳倩、师田手、蹇先艾等为《青年文艺》特约撰搞人,刊发他们的革命文学作品,通过刊物把他们团结起来,在刊物上介绍过鲁迅序、曹靖华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以及曹靖华所译苏联著名小说《铁流》(绥拉菲莫维支著)、《第四十一》(拉甫列涅夫著)、《远方》(盖达尔著)等红色文学佳作。

    绍文在1937年1月第3期刊物上着力发表了工人仲波描述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家压迫剥削而开展罢工斗争的纪实散文《黑暗的世界》,并在那期《社语》中大力推介说:“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仲波君的《黑暗的世界》,作者是一个工人,现在仍然是在那黑暗的世界中受着压榨,他那自身实感的记述,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绍文同时在刊物中特意发表了贵州锦屏籍侗族青年作家王临熙(王先平,1910—1950年)的短篇小说《生活》及《活在记忆中的一位亡友》,《侗族文学史》认定:“王先平是运用小说形式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一个侗族作者”,“他和他的作品在侗族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绍文主编的《青年文艺》月刊是为抗日救亡服务的进步文艺期刊,是中国三十年代革命文学史、中国抗日战争文学史上的弥足珍贵的文艺期刊。

    在苗族现代文学史上,吴绍文所编《青年文艺》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当时就展现出鲜明的先进文学倾向,似属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1938年以后,绍文到胞兄吴绍周中将所辖抗日部队110师廖运周师长部下,担任师文工团团长,主要从事抗战歌咏、抗战戏剧的组织编导工作。此间又曾奔走于天津、山东、湖北、河南等地调查采访,从事抗日文化工作,曾在开封协助进步作家姚雪垠等编办文艺刊物《风雨周刊》,自己又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苏木海子的悲哀》和长篇小说《何芙蓉》(后改名为《洞庭湖的怒潮》)。

    绍文所在110师师长廖运周(1903—1996),安徽淮南寿县人,河南中州大学肄业,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毕业,1948年11月廖率师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42师,廖任师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胜利后,绍文回归故乡在天柱中学执教,为桑梓培育英才,当代著名侗族作家张作为等便是绍文的高足。

    天柱县解放后,绍文历任天柱县人民政府首届副县长、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至1991年退休,2001年病故于凯里。

    绍文退休后,虽年届八旬,老当益壮,又在凯里创办了16开本大型综合性季刊《故乡》,任主编,每期刊载宣传研究黔东南政治、经济、民族、文教、社会等方面的文章以及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等20多万字,到1998年共编印发行26期,计500多万字,该刊刊发了他的文坛老友姚雪垠、周而复、碧野等名家的佳作;并通过刊物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初学写作者和苗族侗族文化新人,积累保存了大量的黔东南文献资料,丰富了黔东南文化宝库。

    吴绍文是苗族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三十代重要作家,他的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及文艺评论以及他所编《呼声》杂志、《青年文艺》月刊、《风雨周刊》、《故乡》季刊等在苗族现当代文学史上占居有一定的地位。
 

    本文文献依据:

    ①国家图书馆藏吴绍文主编《青年文艺》第1—8期。

    ②吴绍文主编《故乡》第1—26期。

    ③苗族教授苗青撰《苗族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原载《贵州民族报》。

    ④邱宗功撰《紫沫——苗族现代作家第二人》及《紫沫和他主编的〈青年文艺〉》,原载1997年《凯里晚报》,吴绍文所编《故乡》1998年第1期全文转载。

    ⑤网上《百度科·廖运周》。
              作者:邱雪梅   邱宗功

 

(作者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  州社科联原副主席、副编审)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杨懿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