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的发展历史
-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 时间:2010-12-7 10:33:42 来源:黔东南弘扬民族医药研究所
黔东南自治州境内是一个峰峦起伏、江河纵横、森林茂密、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景象万千,具有古朴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旅游胜地,丰富的民族药资源基地和独特的苗族侗族民族医药原生地。
在人类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与生俱来的医药创造和医药积累,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的一切实践无不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社会对医疗的需要是医药发展的推动力量,医疗卫生是和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医疗活动的历史就是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
一、黔东南民族医药在社会发展各个时期的作用和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生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有自己的医药创造和医药成就。各个民族的医药文化都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医药的创造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调查证实,黔东南的苗族和侗族医药起源较早,苗族医药的起源,据两汉时期刘向所著《说苑辨物》书中查到“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吾耳,诸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这里说的“苗父”,是指何人呢?据现代医史学家刘镜如先生在《中医史话》中指出:“苗父是远古时代居民,苗黎族的巫师”。苗族医药是由苗族先民创造的,苗族人文始祖是蚩尤,蚩尤活动的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传说蚩尤向生翁爷爷拜师学艺,掌握了120种药,成了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神医,也是当时明阴晓阳的大神。苗族医学的历史,特别是传说时代的苗医历史,蚩尤是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侗族医药的起源也是较早的,据黎平府志记载有:“黎平治妇男大小病,山中所采叶,俗名草药,亦颇有效”,“明洪武十一年,黎平吴勉(侗族)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的母亲娘化就在战争中行医”;明洪武年间,侗医王崇景就在剑河县的大广、小广、南明一带行医;清乾隆四十三年至民国十年,从江县侗医潘文贤家中有四代人行医,创立了下腹部节切开膀胱取石术及提炼治疗(九子羊)颈淋巴结核的药粉及膏药;剑河县南明凯寨的姜彦儒(1858—1916),自幼就读于家学,颇具学识,但屡试不中科举,因母亲患病,四处寻医访药,但毫无转机,遂决心习医,拯救母亲及众多人民疾苦。他拜人为师,几年后即成为凯寨一带颇有声誉的侗族医生了,著有《本草医方》书稿,约5万字留芳后世。以上资料充分说明,黔东南州以苗族、侗族为主的民族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各个民族的民间医药人员走乡串寨、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地为广大民族同胞的生存繁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为各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黔东南民族医药开发利用
黔东南民族医药开发利用现状,可以用“散兵作战,各自为阵”和因为不姓“西”和“中”,难以登上大雅之堂来形容,就全州现状而言,虽然在农村和乡镇所在地有上千人的民族医药(含一技之长)人员,有以医为职业维持生活的,也有兼职行医的,有开民族医药诊所,有坐在家中看病的医生,但都没有形成规模。属国家事业单位的全州仅有: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剑河县民族中医院、锦屏县民族中医院、丹寨县民族中医院(因经济效益不好,前几年被合并到县人民医院,已是名存实忘),台江县民族医院,以上这些民族医院、民族中医院绝大部分为了单位生存和职工生活,在医疗活动中都已“西化”,应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方法、药材所占比例很低,都达不到50%。就其原因主要有:①、经济效益不好;②、群众基础较差;③、有些药品和治疗项目进不了医保等因素。
在各县人口较多、比较热闹的乡镇所在地尤其县城所在地,都有不少民族医、中草医诊所,这些诊所都是应用中草药、民族药物。大多数是药市上购买新鲜药自己进行加工使用。
全州个体和民营的中医、草医、民族医药诊所,医院都是处于自我发展、自生自灭状态,在国家医院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处于附属地位,许多学习中医专业的医生大多数已改行。总之,黔东南州的民族医药开发利用率是不高的。
三、黔东南州民族医药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建议
1、对全州民族医药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我州无论苗族医药、侗族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基本理论的指导,要想发展是非常艰难的,而苗族、侗族等民族医药理论没有现存的,全部是蕴藏在各个民族民间医生的医疗活动中,这就需要有人来搜集整理研究,编写成书和教材,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涉及多学科理论的系统工程,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建议各县、市和州里要加强对民族医药理论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制定长远规划,包括培养人才和研究经费等投入。保持科研人员的梯队结构和稳定。
2、人才缺乏
目前,国有的民族医药专业人员的数量少,总体业务水平不高,乡村民族医药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师带徒,家传或自学,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人才是关键,建议州卫校向省和国家申请开办苗医侗医方面专业专科班,专门培养我州农村留得住,能生根开花结果的乡村民族医药卫生人员。为在乡村推广适宜民族医药技术做好人才准备。然后选择性安排到乡镇卫生院(不增加国家财政的负担,靠自收自支维持发展也是可以探索的一种方法。)开展民族医专科,为人民健康服务。
3、缺乏民族医药临床研究基地
我州是全国苗族、侗族最大聚居区,是搜寻苗族、侗族医药文化的源头地区。然而我州,跟不上贵州省以“苗族药”为先导的天然民族药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民族药新产品的开发已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
以民族医药的理论研究、民族药制剂的开发研究结果而言,我州都具有一定的实力,因此,建议州政府考虑批准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医院”,建立一所不以盈利为目的、作为研究开发民族药临床实验基地,以推动黔东南州民族医药事业继承、弘扬和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宗旨的、集临床医疗、民族药开发研究、民族医药教学为一体的民族医药医院。
4、加强对民族药资源的保护,做到对民族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对民族药的社会调查,开展药用物种的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和种植(养殖)技术研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建立黔东南州中草药资源和民族医药资源数据库;加大对野生药用物种资源的监管力度,实行封山育林,轮采轮育;抓紧制定黔东南州《野生药用物种保护条例》等条例,对野生珍稀濒危药用物种实施就地保护、迁地保存和种质保存,使其永丰不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依法保障全州民族药资源。
5、民族药资源的利用坚持市场运作、产业集聚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地道优势品种,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健全中药民族药市场服务体系,建立药材行和药材科技信息窗口,引荐药材商、医药企业投资黔东南州开发药材资源;加强药材行业的法规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构建民族药自我保护壁垒,避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实行药材专营或采取行业自律。
6、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合资、合作、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密切与外地著名的医药企业联系,提升黔东南现代药材产业发展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