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专家抱“石蛋”。
本港讯 一片会“下蛋”的崖壁近日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境被发现,该崖壁绵延两公里,年年都会产下石蛋。据称,产蛋崖是继堪称地质奇观,极具旅游开发和科普观赏价值。

图:专家在考察现场
会“下蛋”的这处崖壁位于麻江县下司镇花桥村境内,与320国道和凯麻公路相邻。5月13日,在黔东南州科协一名从事古地质研究专家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找到了这片神奇的产蛋崖。崖壁由多处地质剖面组成,绵延约2公里。在一处高约20米崖壁上,只见从下至上密密匝匝镶着无数的石蛋,有的已经风化正一层层地剥落,有的正害羞地露出“脸蛋”,有的又如新娘等待掀开盖头,而有的则已“瓜熟蒂落”般滚下崖脚。

图片:崖壁上的石蛋、产蛋崖及已经产下的石蛋。
当地村民称,这些石蛋大的直径约2米、小的也有10多公分,石蛋多为圆形,也有椭圆形或棒锤形,每年都会从崖壁上自然滚下,经风吹雨淋,时间久了用脚一踢大多会“粉身碎骨”,少部分坚硬如铁。

图:专家正在考察
据同行专家介绍,产蛋崖为泥质页岩地层,生成于迄今5.5亿前的寒武纪早期,该地层原为深海沉积物,而石蛋则为结核。结核是在特定的化学作用下受重力和热力的作用而形成,结核具有吸附作用,吸附矿物质后经层层包裹便形成球状。经沉积物重压,泥质变成了泥岩,结核成了石蛋。再经亿万斯年的地质运动,由于结核比重较大,与泥岩相比风化速度较慢,因而便暴露于崖壁上,当泥岩层层风化剥落后,崖壁上的石蛋就会慢慢“产出”。由于石蛋含有锰、铁元素,在风雨侵蚀和氧化作用下,很快便层层“蜕皮”,直至自个儿消融。

图片:崖壁上的石蛋、产蛋崖及已经产下的石蛋。
据称,麻江发现的这片产蛋崖与黔南州三都县发现的产蛋崖同属寒武纪地层,极具旅游观赏及科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