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视频-图片-专题-人才-求职-招聘-房产-本地通-购物-旅游-景点-百姓呼声-消费指南-黔港推荐专题-互动圈圈

一个侗乡文化站长23年的坚守(图)

 



  中国民族报讯 23年来,杨仕彬走村串寨,组织了20多期侗歌侗戏培训班,建起了50多个侗族文艺队。

  夕阳洒向古树竹林掩映的侗寨,一曲曲动听的侗族琵琶歌从木楼里飘出,萦绕在山岭上。几个侗族姑娘在一位中年男子的辅导下,自在地弹唱着侗族琵琶歌。这里是贵州省雷公山南麓的榕江县乐里镇三联村上寨,这名中年男子就是乐里镇文化站站长杨仕彬,23年来,他就是这样走村串寨传侗歌、教侗戏。为了七十二寨侗乡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兴盛,他甘愿在清贫和困境中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

  乐里镇地处榕江县北部,全镇2.6万多人口中,侗族人口占99%。这里和相邻的几个乡镇的部分侗寨,自古以来被称为七十二寨侗乡,这里的侗家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侗族刺绣、侗族琵琶歌、侗年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爬窗探妹”恋爱习俗被称为“悬在窗棂上的恋情”,古朴奇特。

  杨仕彬1966年出生在榕江县乐里镇平相村平定侗寨,父亲是侗族琵琶歌师和侗戏传人。自幼迷恋于侗歌侗戏,又得到父亲的亲传, 杨仕彬青年时代就成了一名好歌手,1988年高中毕业就应聘到当地的文化站。

  杨仕彬初到文化站时,站里只有一间破旧的木房和几百册图书。到文化站工作后,他就走村串寨了解情况。他发现,村寨里的青年男女都喜欢唱侗歌,但歌师不多,且多数歌师忙于生产劳动,没多少时间教歌。于是,他在文化站免费举办了侗歌培训班,还为路程远的学员提供食宿。没住的地方,他妻子杨爱雪还搬了家里的几床棉被去给学员睡觉。几个月后,乐里镇第一个侗戏班成立了,这是文化站的“正规军”,20多人的队伍一直保持到现在。后来,要求学侗歌的学员不断增多,杨仕彬干脆把培训班办到村寨里,自己巡回于各个村寨进行指导。他还把培训班办到了仁里、平阳等周边乡镇的侗族村寨。

  “他为了工作连家都不顾了,我生孩子,他都不在身边。他父亲生病,还是我借钱给老人家住的院。”杨仕彬妻子杨爱雪噙着泪水告诉笔者,“2004年的一天,杨仕彬要带文艺队去演出,没钱买化妆品。当时家里只有160元钱,连给女儿买药的钱都不够,但他拿了100元钱为队员买化妆品,我只好偷偷地哭。”

  2002年,杨仕彬夫妇年仅3岁的二女儿患了喉瘤。为了给女儿治病,这么多年来,夫妇俩到省城贵阳去了4次,重庆和北京分别去了两次,现在他女儿虽然能用口呼吸了,但依然不能讲话。

  “女儿平时吃的药不算,仅住院费就花了23万元,我49元的工资拿了11年,如果没有妻子,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看到别人纷纷建起了新房,而我们却仍租住这破旧的木房,我心里不是滋味啊。” 面对妻子,杨仕彬一脸愧疚地说。

  杨仕彬有位在深圳发展的朋友,劝他们一家到深圳去,“不要在那文化站穷熬了”。可是杨仕彬说:“我走了,谁来组织乡亲们唱歌?如果他们看不到我会失望的,我也舍不得他们,穷点没关系。”他就这样坚持下来。

  23年来,杨仕彬先后组织了20多期侗歌侗戏培训班,建起了50多个侗族文艺队。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农闲时节,七十二寨侗乡的村村寨寨都有他们的侗族文艺表演活动。

  不久前,笔者在乐里镇本里村看到,青年男女吃过晚饭便聚到村活动室,一起唱侗歌,跳芦笙舞,排侗戏,其乐融融。村民张东祖说:“除了农忙,我们每晚都这样,少时二三十人,多时百来人,大家唱歌演戏,很开心。”“大家都来唱歌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大家天天在一起,不但感情融洽,还相互交流生产劳动技术。”村支书龙明波乐呵呵地说。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尚无数据
我要评论】 【我要订阅】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字体: 】 责任编辑:唐云芳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分类信息
新闻图片推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