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科技特派员李瑞珍的困境
自去年深秋到入冬以来,李瑞珍就一直在发愁:她倾其所有苦心经营的200多亩葡萄园,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肥水管理跟不上,看来今年葡萄产量和品质都可能受影响。
出贵州黔南平塘县城约3公里,沿一条新近完工的简便车道上行,连绵的砂石山坡上,依山势成梯台状连片种植着以5毫米钢筋为支架的葡萄,周边是荒山和松林。这个交通方便,环境良好,土地瘦薄、基础设施简陋的葡萄园的主人,就是平塘县科技特派员李瑞珍。
开发利用荒山资源创办精品水果园,是李瑞珍的慎重选择。40多岁的布依族女人李瑞珍,10多年前,凭着一腔热情,南下广东经商,积累一定的资金和市场经验后,2004年回到家乡。经过认真思考,根据她所了解的发达地区对无公害精品水果的需求,结合家乡良好的生态资源情况,她将目光瞄准了以葡萄(提子)为主的精品水果产业,毅然把经商多年攒下的20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到家乡的一片荒山上,兴建以优质葡萄品种为主的精品水果园。
在省、州、县科技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支持和指导下,她四处拜师学艺,先后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0多项,建成200多亩精品水果园,并严格按照精品水果栽培管理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化种植。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果园2007年进入试产期,李瑞珍也积累了丰富的优质葡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资源与经验。
前些年,平塘县不少农户自发种植了大量的葡萄,近几年也陆续进入盛产期。但是,由于品种没有选择好,管理技术又跟不上,市场价每公斤卖不到4元钱。当群众看到李瑞珍的葡萄园生产出来的葡萄,每公斤卖到16元左右,还供不应求,农户很想知道一样的葡萄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于是纷纷前来葡萄园参观学习。看到园子里硕果累累的葡萄挂满枝头,品尝后知道李瑞珍生产的葡萄甜酸适度,果型和口感确实不错,提出向李瑞珍学习栽培管理技术和引种同样葡萄品种的要求。
为切实给家乡父老增收做实事,按照县《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意见》的要求,李瑞珍主动向县科特派办公室提出要做科技特派员的申请。经县政府研究同意,聘任她为该县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她的葡萄园成为该县精品水果示范基地,李瑞珍担负起以示范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农民一道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的重任。
李瑞珍的基地于2008年初注册为平塘县绿业有限责任公司,同时组织成立了精品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实行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模式,引导和带动周边乡镇50多户农户发展精品水果生产,种植面积已达1500多亩,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农户种植精品水果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也拉动了平塘县精品水果产业的发展。
然而,处于初产期的果园,回报尚需时日。去年销售收入约40万元,除去成本所余无几,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困扰了李瑞珍。200多亩葡萄园,虽然管理有技术、产品品质好、销售有市场,但却因缺钱而无法购买充足的肥料,无力改善基础设施(修梯台堡坎、钢筋支架换水泥支架)而陷入困境。李瑞珍告诉记者,葡萄园常年管理费用需要近30万元,她已经将自己的全部积蓄200多万元投入其中,甚至父母亲每月的3000多元离退休工资都全部贴了进去。科技、农业等部门的项目支持经费终究是微薄的,企业自身才是投入的主体,钱从哪里来?
用房产抵押向银行、信用社贷款,却因为种植业风险无法控制,信贷员不愿担风险而借贷无门;寻求合作者加盟,却因信息不畅而少有人问津。尤其眼下,省农科院的专家到果园考察后,告诉她葡萄严重缺肥。30万元资金缺口难住了科技特派员李瑞珍。有什么办法让她脱困?据记者了解,在贵州,这种到农村创业以后,碰到资金瓶颈问题的科技特派员不在少数,而迄今科技风险投资资金的投向,尚未顾及这类风险不好控制的种植业。
“李瑞珍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