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苗岭山下的一朵艺术奇葩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5-03-28 09:21:49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记共产党员、织锦技艺传承人——潘英


曼洞村织锦技艺能手潘英正在织锦

  本网讯 潘英,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地道农民,却拥有不一般的想法,那就是如何传承好苗族精品文化,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实现致富奔小康。身为共产党员的她,十几年如一日用行动带领本村的妇女,通过共同努力来回答这个问题。

  用她的话讲,作为共产员自当先锋、自作主人,才能带领她们干成想干的事,她就是这样想的和这么做的。

  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近十年间,生养她的舟溪曼洞苗寨被省旅游厅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寨点之一,一支接待外地游客的民间队伍悄然兴起,而她仅是队伍中的一员。当初,这只队伍除了会会客人、跳跳民间舞蹈,从中拿到劳务报酬以外,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年收入少之又少。但她发现,经过几年接待的客人中,特别是国内沿海地区和国外游客,对苗族织锦、花带、刺绣等民族工艺品很感兴趣,是否把民族服饰用的这些装饰品甚至是民族服饰,卖给前来旅游观光的客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形成。

  有想法就有行动,具有手工艺制作技能的她,把早些为子女备好的苗族服饰以及各种装饰品拿出来展示并卖给游客,而客人们送价也可观,一下子收入了不少。不久,家里仅存的几件手工艺品也卖了个精光。货没了,财路也就断了,这使她发了愁。因为她明白,一件工艺品从筹备到制作完工,得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要想不断货真的难了。


潘英为学生讲解织锦、刺绣的基本知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一次村支部会,她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并得到支部党员的一致同意。她挨家挨户走访了解,争取每一位有织锦、刺绣技能的妇女,都来参加工艺品生产制作和销售。由于当时村民对民族工艺品转化为商品的观念不强,思想过于保守,大多认为这是伤风败俗,参与的人数寥寥无几。但她仍然坚持不放弃,找来几名党员身份的妇女作个示范,先拿出她们的手工艺品,暂时维持客人的需求,而自己连续几天几夜入户做妇女群众们的思想工作,加上村党支部在这块工作上的大力支持,群众自然而然就给想通了。2010年,由潘英带领的曼洞妇女文化个体产业由原来的4家,发展到22家,红火的生意使妇女们偿到了甜头,甚至有妇女家的男人们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生意好了,加入的人就多了,如何保证工艺品质量不下滑,这是摆在潘英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她几经周折,终于想出了个办法,定期定时邀请个体户集中召开经验交流会。与其说是经验交流会,其实就是她在义务举办培训班,每次谈到难度最大的工艺品制作——织锦技艺时,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和个体户。此外,针对接受能力较差的个别学员,她还经常入户手把手教会。当笔者问到她这样做,难道就不怕别人抢生意时,她以另一种方式回答,织锦是苗族的、是曼洞的,不是我个人的。

  从2010年到2014年间,她举办的培训班就多达320多场次,并借助凯里市文化局在青曼小学挂牌成立的“苗族织锦技艺传习所”,将义务培训工作延伸到学校学生和社会妇女青年,而培训内容涵盖了民族服饰、民族刺绣等工艺品制作技能的方方面面。目前,文化产业个体户发展到48家,农民就业和经济收入有较大提高。

  她的努力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承认,在2007年7月7日参加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展、民工民间工艺演饰获得优秀奖;2012年,获得凯里市有关部门授予《苗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称号; 2012年10月8日参加牛头牌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选拔赛获得优秀奖等。

  作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寨点的曼洞,知明度不断提高,来自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苗族工艺爱好者,相继通过网络定货购货,甚至于有的自已设计图案,邀请曼洞个体户手工加工制作。随着凯羊高速公路的修通,曼洞文化产业将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她一手经营兴起的这朵艺术奇葩更加绁放耀眼的光芒。(张吉祥)

责任编辑:陈合敏【收藏】
上一篇:“寻找你身边的抗战老兵”大型公益活动启动(图)
下一篇:人博会开幕 我州招纳电子信息、农业类人才为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